市值破万亿,战略的正确是小米的真诚价值观
小米做对了什么?
小米汽车创建三年,市值就破万亿,超越BBA巨头,成为全球第三大车企!
这打破了一个品牌的要几十年上百年塑造,企业做强做大要几十年的铁律。
互联网时代,传统经济的一切格局都可以打破,都可以重洗。
一、三次战略转型
战略是方向,是路径,是选择。
战略错了,就是方向错了,满盘皆输。
战略对了,就是方向对了,万事皆成。
战略定位错误,产品定位失败。不踏踏实实研发产品创新,不研究用户,胡搞一通产品,想靠碰瓷式营销,追风口,搭便车,结果一定是走进没有技术的火葬场。
北汽这些年,玩了多少产品,弄丢了多少品牌,皆是没有战略,追风市场的结果。
1. 绅宝:借外资血统碰瓷,结果连夜扛着引擎跑路
曾经自称"北欧血统",结果消费者一问:"萨博是谁?"直接冷场。最后被新能源大军按在地上摩擦,2020年默默退群,江湖只剩传说。
2. 威旺:想讨好大爷大妈,结果输给了老头乐
专注乡镇市场二十年,结果发现大爷大妈们更爱敞篷三轮车。网友辣评:"拉货不如五菱,拉风不如蹦蹦,这波输得不冤!"
3. 北京牌212:越野界的老品牌,结果产品成为修车师傅的VIP
"开三年车,学五年机修"的硬核神车,年轻人宁可骑共享单车也不愿继承这份"祖传手艺",最终活成博物馆展品。
4. 福田乘用车:货车大佬反复研讨要进入乘用车,结果都是翻车现场
试图用卡车技术造家用车,结果造出移动甲醛检测仪。车主哭诉:"别人车里放香水,我车里得放防毒面具!"
5. 昌河:依靠铃木技术支撑,铃木一走彻底息火
日系技术加持时还能勉强营业,铃木一走,瞬间变身"消消乐"选手,连4S店都改行卖奶茶了。
6. 幻速:还没跑起来,就上演悲情
靠低价冲上销量榜,结果质量差到车主集体创作《修车disco》。最终因投诉太多,被网友票选为"最想卸载的汽车APP"。
7. 宝沃:产品不行,碰德系的脸,惨变碰瓷大师
疯狂营销"BBBA"四兄弟,消费者冷笑:"BBA带不动你这个老六!"去年破产时,德国网友纷纷表示:"这亲戚我们不熟!"
小米公司从手机厂商开始,一路进行战略转型,逐渐发展成横跨消费电子、智能家居、新能源车的科技巨头。每一步都是扎扎实实,以培值用户为中心,在一个品类中深耕,从不犯战略错误。造车仅三年,就一举超越了奔驰、宝马、奥迪以及当今所有油车品牌 ,成为仅次于特斯拉、丰田的全球第三大车企!
不说牛,都对不起小米的成功。
其实,很多公司的失败,是没有战略,也就是没有方向。在没有战略的情况下,抄作业是最快捷的方式,可就这,许多公司并不会抄。
小米也并不是开创性公司,它是战略跟随性超越的公司。
小米的三次战略转型,是从用户切入,再到产品。打破便宜没好货的魔咒,让用户花少钱买到心仪的产品。
第一次转型:从软件到硬件(2010-2014)
小米以MIUI系统起家,到2011年推出手机。
此时,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被三星、苹果等国际品牌垄断(2010年三星市占率17.2%,苹果4.8%),
小米以“互联网+硬件”模式,用便宜有好货的理念,重洗手机行业。
小米的便宜逻辑,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。
降成本:丢弃传统线下渠道,通过电商直销将价格压低至同配置产品的50%。例如,小米1售价1999元,而三星Galaxy S2售价4999元。等产品销量上来以后,再开线下店,进行围合。
拢用户:通过MIUI论坛,吸引百万“米粉”参与产品设计,将用户反馈直接融入研发,研发费用占比从行业平均3%提升至10%。
多迭代:采用“每周系统更新”模式,软件迭代速度比传统厂商快5倍。 至2014年,小米手机销量达6112万台,登顶中国市场份额第一(12.5%),估值飙升至450亿美元。
第二次转型:从单品到生态链(2015-2020)
面对华为、OV的竞争,小米选择开放生态链,构建“竹林效应”:
投资产业链:以“参股不控股”模式孵化企业,至2023年生态链企业超400家,华米、云米等已独立上市。
品类供应链:通过共享供应链和渠道,生态链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%,成本降低20%。例如,米家空气净化器售价699元,仅为戴森同性能产品的1/5。
数据用户画像:利用手机用户画像(MIUI月活用户6.23亿)精准开发智能家居产品,2023年IoT设备连接数达7亿台,全球第一。
第三次转型:从消费电子到智能汽车(2021-2025)
小米仅用3年,实现SU7量产 。原因在以下三条。
供应链资源:复用手机研发中53%的AI算法、48%的供应链资源,缩短开发周期。
电池成本控制:自建电池工厂,将100度电池包成本压至行业平均的70%。
原有用户转化:首批10万车主中,38%来自小米手机用户,营销费用仅为新势力的1/3。
2024年Q1,小米汽车毛利率达18.7%,超越特斯拉(17.4%),市值较造车前暴涨220%。
二、品牌营销上的战术
战略与战术要相互适配,不然,战略对了,战术跟不上,也是白搭。
小米的四大战术,可谓招招见效。
1. 价值观战术: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体验”
小米的成功,源于对“价值观主张”的胜利。
小米的产品是极致体验,因为小米是卖真诚可依赖的产品,态度是真诚的,这一点,在别的公司那看不到。连一个小小的插座,买小米的都能让你放心,不会出现没有电的情况。平时,买了多少破插座,弄不弄就没有电了,小米不会。因为,他的价值观不允许。
小米清楚,用户要的是美好生活,不是产品。
2. 低频盈利战术:以“不赚钱”获取用户壁垒
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始终低于5%,
但是,它通过生态链和互联网服务,实现了利润闭环。
2023年收入占比11%,毛利率达72%!
这种“高频获客、低频盈利”的模式,
打破了传统制造业的利润天花板。
3. 用户战术:2.3亿条反馈构建护城河
小米是从做用户开始做产品的,先用户后产品。
他们用小米社区数亿条用户建仪,研发产品。
这相当于是一咱定制的产品,那个用户不喜欢。
比如,SU7的27项功能,相当于为米粉需求的定制产品,哪能不受欢迎。
这种参与感,带来超60%的复购率,远超行业平均的35%。
4. 重金研发产品战术:研发投入年增42%
2017-2023年,小米研发费用年复合增长率达42%,
2023年,投入202亿元(占总收入6.1%),
如此高的比例,一般企业是舍不得也是难以做到的。
在仿生机器人、固态电池等领域
小米取得专利超3.9万项。技术储备成为跨界竞争的底气。
三、小米战略启示
小米如此超常规发展,在战略上有这种启示
1. 供应链式生长:
小米能发展这么快,全靠有全面的供应链支撑,每一次转型,都为下一步储备力量。例如,手机业务,为汽车储备AI算法和供应链资源。
进入新领域时,小米至少复用原有资源80%。小米造车复用手机用户群、操作系统和供应链。
2. 用低价撬动市场:
小米善于在红海市场用技术重构成本。SU7比Model 3便宜30%,但续航时间多出15%。
4. 建立生态反哺:
小米是一个可循环的生态系统,用户是这个生态系统的核心,拥有了用户,小米生产的所有产品,都是可以接受的。
战略绝不是空的,战略是成功企业发展先行官。
好产品,好品牌重要的一点,先抓用户,培育用户,爱护用户。视用户为自己的老板,谦卑的对待用户,让用户有存在感,炫耀感。让用户深深的依赖小米。
小米的价值观就是用户的价值观,焉有不胜的小米呢?
初心直诚,产品只是道具。
- 2025-03-03
- 2025-01-30
- 2024-07-02
- 2024-03-18
- 2023-06-29
- 2023-05-24
- 2022-12-11
- 2022-08-26
- 2022-08-26
- 2022-08-26